孩子的心靈被驚擾—挫折忍受度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面臨許多的挫折,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就會開始抓狂、失控、亂丟東西;有的很冷靜,會覺得我不會就是不會,而直接呈現擺爛狀態。今天我們要來探討孩子那幼小的心靈,在面對挫折時產生什麼漣漪,會讓孩子的情緒產生極大的改變。
首先,孩子在玩遊戲時,一旦輸了,就會開始生氣、丟東西,這現象我想很多家長都遇過,有的家長會直接叫孩子不要玩了、有的家長會安撫孩子不要生氣、下一場贏回來就好。其實這就是要考驗孩子面對挫折時會怎麼反應,也就是挫折忍受度。一旦遊戲玩輸了,孩子首先以情緒反應,接著開始失控,也可以說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表現狀態並不良好,因此他面對輸了遊戲的挫折時,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以情緒來反映,甚至在情緒炸裂的過程中,不良的行為像是丟東西、砸東西也就跟著出來。
因此,面對這樣的現象,許多家長是直接暴揍孩子,讓他安靜,但這樣的做法,孩子會安靜是因為他害怕家長的戰鬥力,並不是因為自己學習到如何控制情緒、增加挫折忍受度。因此,在 傅老師全齡工作室 裡,我常常在孩子面對挫折時,鼓勵他說出感覺,比如說孩子玩遊戲輸了,孩子覺得很不開心,想要暴怒生氣,鼓勵孩子說出:我輸了,我不開心,先認識自己現在的情緒是如此,然後鼓勵孩子學習用大腦去處理這不舒服且不開心的情緒,比如說:我不開心,用手推牆壁,花些力氣讓自己可以冷靜,取代因為暴怒而亂丟東西或是亂砸東西的不良行為,等到挫折沒讓自己這麼不舒服時,再用大腦去思考:當遇到挫折時,可以怎麼做?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怎麼做才可以不傷害身邊的家人跟朋友等等。
這一連串的思考跟行為,就是孩子在面對挫折時,可以去思考以及行動的方式。當然,有的孩子天生性情如雷,一旦輸了遊戲就是不爽、就是想丟東西、就是討打等等,還跟你去推牆壁?遇到這樣的孩子,各位家長又會怎麼做呢?我相信10個有8個一樣會想揍扁他再說,先還給我世界太平,我再來跟你討論挫折忍受度怎麼去做。確實,這方法我只能說也是個辦法,但真的是好辦法嗎?
我們可以說,孩子的性情也許是天生的,但是他的思考以及行為卻是後天的,這我們要分開來去看,如果他天生性情就如雷,那家長是否就要多費心在後天的思考教育以及行為教育呢?比如說,他孩子輸了遊戲就丟東西,孩子發洩了情緒,那家長對於教育這行為的意義以及處置方式就必須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跟孩子溝通,如果不能溝通,也可以運用心理學的獎懲方式去做,讓孩子學習到:我做了不好的行為,一有挫折就亂丟東西就會被媽媽沒收玩具,因此,孩子在做不好行為時就會去抑制自己的行為,面對眼前的挫折。時間或許要花比較久,但是相信只要孩子學習到了真正的挫折處理方式,那孩子就真的得到方法面對未來的情緒反應。


歡迎預約諮詢傅老師的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