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的平衡跟感覺統合有關?

By futeacher / 2021 年 7 月 31 日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跌倒是很常發生的一件事情,有的孩子是被東西拌到腳然後跌倒,有的孩子沒拌到腳,而是走著走著,就跌倒。此時家長有想過孩子的平衡感不太好嗎?還是說覺得長大就不會跌倒了呢?這兩種類型思考的家長都有,多半來說”小時候就算平衡感不好,長大也會變好”,這觀點常常讓孩子錯過了很好的平衡發展時機。
 
那我們怎麼定義平衡?平衡感指的是孩子能夠去維持他所想要擺定的姿勢並且穩定自己做出某個姿勢的一種能力。一般平衡又會分為靜態平衡以及動態平衡:
1. 靜態平衡:指的是孩子在靜態時,身體維持穩定的能力,靜態的姿勢包括坐姿、站姿、側躺平衡等等能力,也就是身體維持一個靜態的姿勢時,孩子維持此姿勢穩定的能力。
2. 動態平衡:指的是孩子在動態時,身體維持穩定的能力,動態的姿勢包括跑步、跳躍、走路、爬行等等能力,也就是身體在做進行動態姿勢時,身體維持一種不會東倒西歪的能力。
 
感覺統合跟平衡有什麼關係?
當孩子在進行感覺統合的遊戲時,透過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在大腦做出整合後,所展現出來的平衡能力就跟各種感覺刺激有很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跟以下三種感覺刺激會有很大的關係:
1. 視覺:有看過孩子在睜開眼睛時以及蒙上眼睛時所展現出來的平衡能力嗎?很多孩子在蒙上眼睛後做單腳站立時會比睜開眼睛時還要差,這是因為孩子會透過視覺來察覺周遭環境與自己身體的相對關係後,再經由大腦去指揮該平衡的肢體以及肌肉來調整身體平衡的狀態,因此視覺在孩子平衡的角色就會在此顯現,而孩子是否能夠運用視覺來維持身體的平衡,也可以經由感覺統合遊戲,像是閉眼倒退走、閉眼單腳站立遊戲等等來建立。
2. 前庭覺:前庭覺主要是孩子運用耳內的三個半規管以及耳石來對抗地心引力的阻力,維持平衡。因此孩子可以在站立、走平衡木、或是跳躍時,保持身體維持正中平衡的能力,抵抗各種因為地心引力所造成的失衡狀態,如果前庭覺無法發揮作用時,孩子在站立時會容易歪斜、走路時容易走一走就跌倒而不需要被東西拌到腳、跳躍時無法將身體維持正中而下墜時跌倒等等失衡的現象。
3. 本體覺:本體覺就是孩子自身肌肉以及關節的感覺,也就是當孩子不必靠著視覺就能知道肢體擺放的位置以及做出的動作,如果本體覺無法發揮功能時,孩子在面臨需要平衡時的肌肉協調則無法發揮功能,也就是站立時,雙腳的肌肉無法維持一種平衡的姿勢而讓身體失能跌倒、走平衡木時則無法運用雙下肢或是身體的肌肉維持身體的穩定而跌倒。
 
如何透過感覺統合遊戲加強孩子的平衡?
孩子可以根據上述的三種感覺元素來設計適合孩子的平衡發展遊戲,並且透過各種活動的難易程度來加強孩子在不同狀態下的平衡能力:
1. 走平衡木:走平衡木最單純的玩法就是,讓孩子直接走過去,但是如果孩子連最基本的平衡木都走不好,那孩子可以在大人牽著手的狀態下去練習行走,等待孩子的前庭覺以及本體覺甚至是視覺對平衡的能力加強了,再逐漸放手讓孩子自己走,一般孩子再2歲3歲時會比較需要大人在旁邊協助,等到孩子平衡能力發展的更好,孩子可以頭放沙包行走平衡木、或是在平衡木上放沙包讓孩子可以跨過去練習平衡木的行走,都是慢慢強化孩子平衡能力的遊戲方法。
 
走平衡木
 
2. 鞦韆遊戲:孩子可以透過鞦韆的前後擺盪,強化孩子身體維持正中的平衡能力,在這過程孩子也可以在鞦韆上進行丟沙包或是丟球等遊戲,也可以將孩子的眼睛蒙起來進行遊戲,如此孩子對重力引起的平衡能力也能逐漸強化。
透過懸吊遊戲,像是鞦韆或是懸吊木強化孩子的平衡能力
 
3. 攀爬懸梯:孩子可以攀爬懸掛的梯子,梯子本身並不是固定的,所以孩子在遊戲中可以強化孩子維持身體正中的平衡能力,且透過雙腳的踩踏梯子過程,孩子可以使用肢體維持身體站在梯子上的本體覺能力,調整肌肉狀態讓身體不會跌倒,也可以在有高度的狀態下,前庭覺維持不怕高且保持身體穩定的狀態下進行攀爬。
 
孩子可透過攀爬懸梯可強化孩子對高度的前庭刺激以及自身的平衡能力
 
4. 衝滑車:孩子可以趴或坐在滑車上滑下斜坡,孩子在滑下時身體可以保持平衡不跌倒,且身體的肌肉可以在滑下時調整軀幹狀態,維持平衡,在滑車過程也可以透過丟沙包或是套圈圈來增加遊戲的難度,強化孩子的平衡能力。
 
衝滑車
 
孩子的平衡能力是可以透過感覺統合遊戲強化的,因此當您覺得孩子怎麼老是跌倒、或是無法維持久坐跟久站時,可以尋求專業的協助,讓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維持良好的平衡感,以此為基礎再發展出更好的功能表現,像是騎腳踏車、玩滑板車等等。
 
 
歡迎預約諮詢傅老師的專業服務~~
 
 
TOP